WICER在PTT的世界就是代表working in China的意思,板上大家會自我介紹同時也可以問很多問題,通常圍繞在薪水福利和很大比例的對26和台資廠老闆的發洩文,會出現的標題大概是:「我的薪水這樣合理嗎?」、「我該過去對岸賺錢嗎?」「員工真的很難管」「老闆這樣合理嗎?」
登陸屆滿一年的小弟,追隨許多前輩前浪的腳步踏上新興市場龍頭,其實看完WIC就發現自己實在是沒有什麼發言的權利,所以我今天的分享還是主要圍繞在自己經驗和遇過同年紀的WICER身上吧。
通常來彼岸的台灣人用時代性來區分,網友粗略的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批:
老板 or 投資者 Timing:1990-2000
注)建廠時期,冒險的一代,地位高
第二批:
台幹、中高階主管 Timing:2000-2008
注)在第一批人打好基礎,待遇福利佳,大部分仍為工廠性質,產業別侷限在其經驗的特殊性,就是號稱回不去了瑞凡的年代(回台灣經驗也無法移植),酒店還很便宜像大爺一樣,錢很好用的年代。
第三批:
打工仔、小台奴 Timing:2008-今
注)啟始工作崗位下降,行業別多樣化,必須和當地人競爭。工作多元如網路營銷、電商、金融
從一開始的自我介紹就已經清楚劃分出自己在哪一塊了,我了解越來越多台灣年輕人除了去澳洲摘摘水果以外,也已經小批量小批量出發來到新中國,每個人的文化衝擊是多少我就不知道了(畢竟也是看抗壓性),冬天吐痰瞬間結冰或是插隊這種事情我就不說了,畢竟不能一竿子打翻剩下不到一成的自覺好民眾。
朋友A在南方的聯鎖餐飲店擔任店長,領local pay,月休4天,有返台假!!非常幸運,但是任務是要撐起一家店的行銷企畫到菜單還有營運唷,這樣剛開始開給朋友A一個非常台灣特色的薪水,22K。這時候你一定以為我是在說偉大的人民幣,錯了,老闆給的是台幣22K唷,直到營運表現非常出色後才疊上去5,6K;在這樣的基礎上面,A被丟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新點,自己一個女生23歲,就開始她悲催得工作,但是基於很多年輕人的信念,只要我好好努力我一定可以成功,我只是過渡期而已。
朋友C在台灣應徵後被外派到南方的家電廠擔任MIS(公司內部管理資訊系統人員),但是同時他也身兼管理,對,在這裡你必須要10項全能,老闆器重你更好,老板會拍拍你的肩說:少年多忍耐你的就會學到很多,來吧吃下去。C能獲得價值6K-8K人民幣左右的好處,但是台資廠的標準是,工廠到多晚你通常就要到多晚,與大陸好青年不同的是,因為有祖國偉大的勞動合同法原因,加班沒給錢是會出問題的,所以大陸好青年是有加班費唷。
最後朋友L,朋友一招手,背了一個包包就去上海玩了,順便找個一家公司就應徵了,開口想說新人要求低調一點,只要了5.5K的人民幣,做網路行銷企畫,很辛苦但是很快樂的就業,上班還要用日文溝通,常常加班到晚上八九點。
此時此刻,中國官方統計(統計總跟現實還是有點差距),上海大學生平均起薪4.4K人民幣,通常排除掉工廠文員,大學生畢業都能有5-8K,WIC板上說上海聘請一個大學畢業助理,給了7K人民幣,對方只要打文件跟安排行政事務。
今天這文章就不是要討論第一種跟第二種類型,第三種類型的台灣人在大陸其實比較少人提及,當然轉到中夭或是TVBX就可以中國進行式亂正面一番;朋友A常常會發短信給我,疑惑自己離家背景到底為了什麼,因為生活實在什麼都沒有,你有的只有工作,假如在上海為了要降低住宿成本,住在偏遠一點,根本就放棄掉社交生活,而大家都會說沒有社交生活你就降低你認識道職場人脈,你就注定要在職場底層存活,你難以用大陸經典升遷方式往上爬,那就是不斷跳槽。
朋友A住在公司附設的宿舍裡面,而我也住在公司附設的小套房,我們共同的特點就是,一睜開眼睛就準備要去公司,下班一個人回到宿舍看網拍跟影集,鮮少有機會認識人,也很難跟同事相處,尤其是管理職務就會面對到這種苦楚,高處不勝寒(雖然只是墊了腳尖),尤其以我自己為例子,製造業通常都在偏鄉,偏鄉說實在哪裡也不能去,除非你想逛超市。對於一個不上酒店摸妹妹(真的很貴,座台酒都沒喝就要300RMB起)實在是沒辦法,當然大公司可以約一約集體打怪,全身而退;一個人唱KTV也沒意思,所以如果不是在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3大都會)上班的朋友真得是很少可以開開心心,說到底就是為了那五斗米跟小小的成就感,當然還是有一部分的人可以在酒吧遇見,約幾個小妹虧一下吃吃飯,打發苦悶的下班時間,但是以前那種風光都根本不存在,這個是每個中生代的台幹的普遍說法,天堂掉到地獄的感覺,一身光環盡失。
很多人對於新世界有很多的幻想,還有傳言,把大陸過份想的落後或是誇大其發展,都很不健康,不過確實再經濟緊縮的台灣還是給了我們一個看似擁有出口的地方,來之前要有很明確的認知,你不是來享受這邊的水、土壤、空氣和人,以行銷來說就比在台灣有趣太多,變化很大,挑戰每一個自己過去的認知,簡單說來大陸不一定是要比誰知道比較多,而是在誰學習力比較強,而也現實的情況越來越多人選擇所謂的local hire,沒有過去還有回台機票跟假期這件事情,除非你注定就是要跟台商一起,當然某程度你的宿命大概也就是那樣,在無線輪迴的cost down攪和。很常聽到在大陸的朋友會說:「來大陸,只要肯好好努力,有的是機會」,今天這麼多人有意願來中國或許機會就是台灣目前最欠缺的吧。
至於應該領多少就取決自己對自己的看法,當然也是可以問問其他wicer,我個人覺得有一點菜市場喊價,你敢喊對方也敢給,要能夠在渾沌之中找到樂趣才能真正持久待下去,當然當市場越來越明朗就代表飽和跟僵化,但我想這短期還不會發生。
登陸屆滿一年的小弟,追隨許多前輩前浪的腳步踏上新興市場龍頭,其實看完WIC就發現自己實在是沒有什麼發言的權利,所以我今天的分享還是主要圍繞在自己經驗和遇過同年紀的WICER身上吧。
通常來彼岸的台灣人用時代性來區分,網友粗略的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批:
老板 or 投資者 Timing:1990-2000
注)建廠時期,冒險的一代,地位高
第二批:
台幹、中高階主管 Timing:2000-2008
注)在第一批人打好基礎,待遇福利佳,大部分仍為工廠性質,產業別侷限在其經驗的特殊性,就是號稱回不去了瑞凡的年代(回台灣經驗也無法移植),酒店還很便宜像大爺一樣,錢很好用的年代。
第三批:
打工仔、小台奴 Timing:2008-今
注)啟始工作崗位下降,行業別多樣化,必須和當地人競爭。工作多元如網路營銷、電商、金融
從一開始的自我介紹就已經清楚劃分出自己在哪一塊了,我了解越來越多台灣年輕人除了去澳洲摘摘水果以外,也已經小批量小批量出發來到新中國,每個人的文化衝擊是多少我就不知道了(畢竟也是看抗壓性),冬天吐痰瞬間結冰或是插隊這種事情我就不說了,畢竟不能一竿子打翻剩下不到一成的自覺好民眾。
朋友A在南方的聯鎖餐飲店擔任店長,領local pay,月休4天,有返台假!!非常幸運,但是任務是要撐起一家店的行銷企畫到菜單還有營運唷,這樣剛開始開給朋友A一個非常台灣特色的薪水,22K。這時候你一定以為我是在說偉大的人民幣,錯了,老闆給的是台幣22K唷,直到營運表現非常出色後才疊上去5,6K;在這樣的基礎上面,A被丟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新點,自己一個女生23歲,就開始她悲催得工作,但是基於很多年輕人的信念,只要我好好努力我一定可以成功,我只是過渡期而已。
朋友C在台灣應徵後被外派到南方的家電廠擔任MIS(公司內部管理資訊系統人員),但是同時他也身兼管理,對,在這裡你必須要10項全能,老闆器重你更好,老板會拍拍你的肩說:少年多忍耐你的就會學到很多,來吧吃下去。C能獲得價值6K-8K人民幣左右的好處,但是台資廠的標準是,工廠到多晚你通常就要到多晚,與大陸好青年不同的是,因為有祖國偉大的勞動合同法原因,加班沒給錢是會出問題的,所以大陸好青年是有加班費唷。
最後朋友L,朋友一招手,背了一個包包就去上海玩了,順便找個一家公司就應徵了,開口想說新人要求低調一點,只要了5.5K的人民幣,做網路行銷企畫,很辛苦但是很快樂的就業,上班還要用日文溝通,常常加班到晚上八九點。
此時此刻,中國官方統計(統計總跟現實還是有點差距),上海大學生平均起薪4.4K人民幣,通常排除掉工廠文員,大學生畢業都能有5-8K,WIC板上說上海聘請一個大學畢業助理,給了7K人民幣,對方只要打文件跟安排行政事務。
今天這文章就不是要討論第一種跟第二種類型,第三種類型的台灣人在大陸其實比較少人提及,當然轉到中夭或是TVBX就可以中國進行式亂正面一番;朋友A常常會發短信給我,疑惑自己離家背景到底為了什麼,因為生活實在什麼都沒有,你有的只有工作,假如在上海為了要降低住宿成本,住在偏遠一點,根本就放棄掉社交生活,而大家都會說沒有社交生活你就降低你認識道職場人脈,你就注定要在職場底層存活,你難以用大陸經典升遷方式往上爬,那就是不斷跳槽。
朋友A住在公司附設的宿舍裡面,而我也住在公司附設的小套房,我們共同的特點就是,一睜開眼睛就準備要去公司,下班一個人回到宿舍看網拍跟影集,鮮少有機會認識人,也很難跟同事相處,尤其是管理職務就會面對到這種苦楚,高處不勝寒(雖然只是墊了腳尖),尤其以我自己為例子,製造業通常都在偏鄉,偏鄉說實在哪裡也不能去,除非你想逛超市。對於一個不上酒店摸妹妹(真的很貴,座台酒都沒喝就要300RMB起)實在是沒辦法,當然大公司可以約一約集體打怪,全身而退;一個人唱KTV也沒意思,所以如果不是在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3大都會)上班的朋友真得是很少可以開開心心,說到底就是為了那五斗米跟小小的成就感,當然還是有一部分的人可以在酒吧遇見,約幾個小妹虧一下吃吃飯,打發苦悶的下班時間,但是以前那種風光都根本不存在,這個是每個中生代的台幹的普遍說法,天堂掉到地獄的感覺,一身光環盡失。
從青輔會這個調查就知道有多少人有意願到大陸工作,在兩岸未來經濟前景方面,對於台灣未來經濟發展表示樂觀者占20.85%,悲觀者占35.93%,雖然悲觀多於樂觀,但兩者差距有限。然而,對大陸經濟前景的看法,卻出現「一面倒」的態勢,有高達84.83%的人表示樂觀,只有1.37%表示悲觀。
總體來看,願意赴大陸工作者高達73.70%,只有9.33%表示不願意。而願意赴大陸者當中,更有66.60%的人表示,只要公司有適合的機會,他們不惜「主動向公司爭取」派任大陸的機會,根本不必等到公司指派。派任大陸不再被視為「苦差事」,反而搶破頭。還有18.39%的人,考慮用「自行創業」的方式登陸。
很多人對於新世界有很多的幻想,還有傳言,把大陸過份想的落後或是誇大其發展,都很不健康,不過確實再經濟緊縮的台灣還是給了我們一個看似擁有出口的地方,來之前要有很明確的認知,你不是來享受這邊的水、土壤、空氣和人,以行銷來說就比在台灣有趣太多,變化很大,挑戰每一個自己過去的認知,簡單說來大陸不一定是要比誰知道比較多,而是在誰學習力比較強,而也現實的情況越來越多人選擇所謂的local hire,沒有過去還有回台機票跟假期這件事情,除非你注定就是要跟台商一起,當然某程度你的宿命大概也就是那樣,在無線輪迴的cost down攪和。很常聽到在大陸的朋友會說:「來大陸,只要肯好好努力,有的是機會」,今天這麼多人有意願來中國或許機會就是台灣目前最欠缺的吧。
至於應該領多少就取決自己對自己的看法,當然也是可以問問其他wicer,我個人覺得有一點菜市場喊價,你敢喊對方也敢給,要能夠在渾沌之中找到樂趣才能真正持久待下去,當然當市場越來越明朗就代表飽和跟僵化,但我想這短期還不會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