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服務學習-系列二

  首先,相隔整整兩年我決定將我早就寫好的服務學習第二部分貼上來,主因是兩年的期間台灣社會大家開始正視結構問題,兩年半前我剛在撰寫的時候,絕大部分的觀點都著重在個人的努力跟付出不願看到結構性的經濟結構和體制問題,正如Woody Allen拍的藍色茉莉女主角一樣,囉哩叭縮講了一堆自己過去有錢的風光,不願意正式自己如今落魄窮困的問題,還使勁的瞧不起自己勞動階層妹妹品味跟選擇,到最中挫敗的不能自己,畫面停留在海邊的椅子上不停發愣吹風的女人




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我們有時候總是想像的太簡單
  
        服務學習是一門社會科學,我們不是自然科學,同一個變項就每次可以反覆操做實驗的,因為社會是不停在變,常常服務學習的帶領者更需要去注意到這點,尤其現在很多學校或是學院為了產生績效,量產績效,導致服務學習可能無法很完整。我認為很多人有參加服務,但有在真正的參與服務學習嗎?連同那些很多資深的夥伴在沒有課程的結合或是接受指導下,會變成因為服務學習本身很強調做服務,反而還是有很大成分還停留在第一階段吸引同學,就是學校常常會講得在大家心中種下一顆服務的種籽,但是常常沒有小心,很多人就停留在低一個階段無法前進到後面的階段。透過服務學習。服務學習常常在很多情況都是學習比例比較大,服務說實在很多都是機構讓出時間或人力來培訓或教導學生,為了產生學習的效果。但是假如是這樣那就不應該強調服務,因為學生是參與學習,使用服務這樣的字眼常常有一種誤解;服務常常被解釋為幫忙、協助,甚至是有點給人一端比較高而另外一端比較低的感覺,但是實質上服務學習一直強調絕對不能有這樣的想法,甚至是要去做事前的研究,事後有反思回饋,所以學習的成分相對是比較大,偏向實習性的社會實踐。

  因此我更覺得老師們需要瞭解我們在為學生準備這些教材或是服務體驗時更應該要小心,尤其在一次或短期的服務學習方案裡面,往往我們都認定我們宣告一次給學生後,學生就可以馬上進入狀況,所以我們大量一批又一批的複製經驗,採取非常工業化的手段來出產」標有「經過服務學習」的學生,這是危險的,學生可能沒辦法體驗,有時候還會有更深的誤解,有些志工在我當任種籽經驗中,在接觸過程可能會覺得好像自己再幫忙或是覺得自己也很辛苦,雖然出於好意,但是可能在這情況下更容易造成傷害,所謂的服務汙染。

  我們可以看見服務學習帶來的正面被肯定價值跟有些人提出的質疑,但是要先去了解作為教育者不會因為被質疑就停止教導,服務學習就是利用實踐來檢驗理論而是小心操作跟修正。,以下是我在香港學習服務學習的時候和世界各國大學生在研討上討論出來的表格。

服務學習的利益關係人
·             機構
·             社區
·             學生
·             工作人員
·             被服務者
·             大學

被肯定
被質疑
·             跟社區結合產生社會參與感
·             學校可以跟社區產生連結擁有更多的鑲嵌
·             學生以及校園可以帶入更多專業知識和資源
·             機構可以擁有更多的人力與資源來協助社區需求
·             長遠來說學生被培養影響力未來可能更有公民意識

·             學校可能只是想要得到名聲;學生想要得到學分或是可以寫在他的履歷表。
·             社區跟機構必須投資時間跟資源在培養學生,儘管可能他們很有知識或是資源,還是需要花心力被整合。
·             學生或是校方可能產生服務汙染,可能把自我意識或是不適合社區的方法帶入,而傷害整個社區(Paternalistic),覺得自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             太學術化,很多需要更考慮實際面,過分停留在校園,影響速度慢,有時必須要在很多假設下才能完成
·             參與者各面向動機都是模糊,甚至不一定正確,相對這不是服務卻是傷害,短時間反而不易操作。

  但是實質上,這種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問題的能力發酵是需要更長期的,是需要被引導,萬一學生沒來得及發酵,反而有時候會有反效果,產生反感。學生因為課程的需要被老師要求來,在學校立場來說當然越多學生來代表校園學生參與度很高,但重量不重質這樣效果好嗎?香港的城市理工大學更是在2011年決議要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實施全校師生都必須參與服務學習的時數;教育部以服務學習推廣效率來評鑑學校的方式也值得我們三思,在今年民國百年甚至由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帶頭喊出四年衝出百萬志工的口號,可能我們都需要想想這樣的妥當性?我們到底追求得是什麼?

從服務看見議題(So what)
  當我透過許多服務經驗中我發現我更有敏銳性去觀察生活的一些問題,像是
當我聽說所謂的社會企業、公平貿易咖啡甚至是後來的反貧窮的時候,我覺得會更想要知道那是什麼?因為我發現我對於服務學習中間反思的過程,發現往往是某些特殊的社會結構造成我們今天看到的弱勢族群,但是我們能不能停止去服務協助弱勢的族群,我覺得不需要也不能,但是我們需不需要去看到問題的根源,要,這答案絕對是要,但是常常我在詢問的過程中碰壁,大家會說因為政府照顧不好或是沒有妥善安置這種看似攏統但是完全沒有建設性的妥協。
  
  服務學習是將學術知識及社區義務工作結合起來的教學法。 學生透過參與不同類型的服務,投入社區,面對社會現實議題,進行獨立思考及反思,深化書本理論,發掘潛能並提升學習能力,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其時,我想要問的是,我想要解決什麼事情,什麼是我想要解決的社會現實議題」,社會有這麼多議題值得被關心,我又怎麼挑選?

  一個大學生怎麼看待這個社會,我們每天無時無刻都被媒體,爸媽,甚至師長告誡我們要小心失業,彷彿失業這件事情是多麼的容易,多麼得靠近我們,無時無刻我們就壟罩在這份恐懼,相較於我住在加拿大的哥哥,每當老爸每次問我哥都會說:你都不怕你失業嗎?你這樣下去有前途嗎?

  我哥總是輕鬆的回老爸:「就算我失業,我的政府也會養我,因為這是他的責任來保護我。」

  回應到我的學習,我在2011年暑假被學校推薦到香港學習服務學習,但是我真正想要去的是學習他們如何把社會的公共議題帶到學習裡面,如何透過學習改變社會的公共議題。有一點點繞口,也就是我要學會把議題拉近來生活的能力要培養,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學校在弄服務學習海外聯盟,嘗試把外國的社會議題帶回來,結合我們的海外服務同學們嘗試用一個更得的聚焦在整個脈絡而非片斷的學習。


Now what
  可是我問我自己什麼是我關心的議題?是饑荒?是戰爭?從我最自私的心理我想到的第一個念頭是貧窮。那一定有人會問我為什麼會在乎貧窮,是因為我有經濟上的困難,不。那還是我身邊都是窮困的人?不。那又到底是為什麼呢?

  窮困在我的生活周遭來說,基本上是有一段距離的,除了看見乞丐這種極端例子,窮困對我來說就是感覺的到它的存在,卻又看不見,這彷彿感受到濃濃的瓦斯味漸漸的包圍住我,我卻無法指證歷歷的說它有多接近。身邊天天都有人在抱怨窮,但到底本身是什麼?現在一般的市民階層對於窮的定義是什麼?

  是收入太低?還是無法供應自己吃住?到深山裡面啃樹皮,假如我們拿聯合國的絕對貧窮線,台灣人其實還算蠻富裕的啊!難怪政府官員會自信滿滿,大肆開記者會邀功。但是窮好像不是這樣,窮是相對的吧?當我看到電視上充滿著奢侈的美食跟豪宅還有跑車,我看看自己,再摸摸口袋,天啊!我窮斃了。

  我從台灣的GDP來看,我覺得我們台灣一直在復甦經濟中,甚至成長很多,但是為什麼我都沒感受到我們的薪資增加,就像電視廣告說的:「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電視每天都在報導大學生一個月才22K,弄得我心裡很慌張,是不是我這輩子都注定不能翻身啊?好歹我也是堂堂的大學生,說怎麼樣都算中高知識分子,這樣也太不公平了吧。我吶喊著。

  於是忍不住我想到我去印度當志工看見的,當我到鄉下的教會外,綿延不絕的人龍總是在每個周二都會提著袋子臉盆等容器等待在教會外面,高溫的艷陽下,他們等的就是8點鐘聲,當教堂鐘聲緩緩敲到第三下時,鐵門就會緩緩的開啟,一碗碗飽滿鵝黃的稻穗就倒入被救濟者的容器內,這些人幾乎都在絕對貧窮線下面,但又為什麼當我到鄰里間走動時,這些人可以隨著音樂婆娑起舞,很快樂的生活,絲毫不擔心。詢問後他們表示人生就是這樣,既來之則安之囉!鄉民用很不能理解的態度回答我。

  所以我這樣想:貧窮本身好像不是憂慮的主要原因耶,套在台灣的情況,台灣人的憂慮卻是害怕貧窮,大家幾乎都不是窮人,但是所有人都活在極大的壓力下,貧窮既然是以這樣的形式鑽入我們的生活當中,那我可以斷定的說,現在我感受到的這股貧窮感是一種相對的感覺,相對的比較才是最可怕的,因為比較下感覺隨時都有掉到深淵的感覺,隨時都會變成窮人的可能漸漸的變成一種夢靨。

  這議題很值得去討論,他是一個社會問題,它有很多解決的辦法,不管是在台灣或是海外,我們都應該要面對,這是一場新型態的新戰爭,一個你我都躲不掉又現實的問題,不只是等待被解決的議題,而是不面對這事實,有可能下一次就會是我成為被服務的對象了。

  既然我們可以先發現議題的問題本身,還有形成過程,在還沒有出問題之前嘗試的去協助改善,這樣就不用等到變成真正可憐的人才給與幫助,那將會陷入一場混亂且只能自保的年代,服務學習需要的是被服務的目標,老實說很多時候是在很尾端在解決問題,而非去面對問題的源頭。



Do Something 行動吧
  
  思與言社會人文雜誌常務編輯王崇名說過:「社會學的理解是從自我認識開始,所要解釋的問題,一定與自身有很大的關連。要學習社會學,絕對不是在覆誦別人的問題,即便是大師的問題也不見得是我們的問題。」


  我是念社會學的,我覺得假如冷眼的看待我們世界,冷冰冰的拆解剖析社會結構,卻少了熱誠,我一直覺得好像內心有個聲音一直再提醒我,所以這也是我自己為什麼行動的原因,如果反思是單純為了反思而反思,那似乎太單純了些。

解決一個社會或是社區議題有很多方式,但是要有一個概念我覺得我們應該要記住,我們都是針對問題而來,往往我們卻會卡在論述戰,到底誰的方法比較優秀。從不同立場我陸續在校園跟校外接觸到,其實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立場來捍衛自己相信的東西,當我學到原來當我可以在街上抗議我覺得不好的事情的時候,或是我想要參與一起透過遊說團體進行修法的可能性時,發現這是一整排的工具,就像有一句俗諺,不管黑貓還是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社會學裡面有一個學者叫做博蘭尼,他說過社會有一種雙重運動[1],簡單說就是當資本主義在發展時一方面用各種方式擴張市場的範圍(諸如全球化、私有化、貿易自由化),但一方面卻限制市場產生的活動(政府介入,社會抗議事件等),是在這中間一連串拉扯我們制訂出法律跟規範。但是我們假如一直被教育跟我沒關係不願意加入這場拉扯,政府沒有很有第一線替我們著想設定規範,我們又選擇冷眼看世界的方式,這種情況就會失衡直到你也開始受到迫害或是損失。

  何苦要等到自己受害才願意行動?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被啟蒙看見結構跟限制,服務學習更讓我看見後端被服務的對象往往是因為限制而無法改變自我現狀的例子,更讓我積極的想要避免自己落入那個窘境,不是靠著個人努力這樣大眾被灌輸的想法,而是要結合更多力量在結構上爭取空間並且創造更多共享價值,如同現在社會企業說的,我們要翻轉的不是一個區域或是國家,而是一個世代的價值。

  從我的經驗來看,服務學習是一個方法一個手段,利用細緻的手段來啟蒙學生,讓學生反思結構性問題,但是反思別人結構性的問題時,是否能夠也看見自己的社會結構?再者看見之後是否能產生一連串的行動,而我在此稱為社會實踐[2],行動或是事件的發生不是單一的理由可以促成,一個行動可以是很私人的,我分享了我的經驗,在最後的一章So what得部分我用了一張圖片,簡要的說,假如你很滿意你現在的生活,或是你很滿足你現在正在從事的事情,那就繼續這樣做吧,但是假如你想要改變,或是你很不滿意現在的生活,做點什麼吧!有一部影響我很深的電影叫做春風化雨,「Carpe Diem」裡面的老師用這個拉丁文詞來勉勵他的學生追求自我,把握當下,也因此成為我最深深的相信,共勉之。



[1]博蘭尼(Polanyi, Karl )1999 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遠流。博蘭尼提出雙重運動的概念,市場社會觀的另一個核心概念是社會的自我保護。在他看來,市場制度和社會的自我保護之間存在“雙重運動”(double movement)的傾向。 “在一整個世紀之內,現代社會的原動力是由一個雙重傾向支配著:一方面是市場不斷的擴張,另一方面是這個力量遭到一種相反的力量把市場之擴張局限到一個特定的方向的對抗。”無節制的市場迫使社會瀕臨解體而危及人類社會本身,而社會的自我保護運動正是人類社會對這項災難的反應。經濟自由主義的烏托邦企圖終止社會的支配運動,而社會的自我保護運動則重構社會的這種支配地位。只要市場原則試圖去支配社會,企圖將經濟從社會中分離出來,不可避免的是,社會將採取手段來保護它自己,但不論社會採取哪一種手段都會損傷到市場的自律,擾亂到工業生活,進而以另一種方式危害到社會。
[2] 社會學的實踐(sociological practice),指的是以社會學的知識、技術進行活動。諸如研究調查、田野觀察、訪談、座談、討論等等。但社會實踐(social praxis)更強調的是對社會進行改造、對自身進行反思的過程。因此,在理論上的連結與馬可思主義的傳統相關,在策略上則從反思和批判進行,最後達到行動或改造的可能性。與前面所討論的類型比較起來,更強調對社會不公平現象或者是問題的反省,並逐漸朝行動的過程進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