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總統說過發明無薪假的老闆真應該得到諾貝爾獎,老闆可以保留員工,同時員工也不用擔心還要找工作和重新習得技能的方式,當然從這個角度來說真是一舉兩得,想必當初副總統也深深覺得自己也是蠻會講話吧。
2012年台玻集團,世界第二大玻璃纖維布工廠在漳州的子公司整個停廠整改(整頓改建),第四季員工怎麼辦,台玻一反常態,休假支薪保留員工。台玻當然有錢所以可以運用資金保留有技術的人才。
最近公司裡面因為接單問題,沒接上,業務宣布年底沒有單可以做。你知道這代表什麼意思嗎?大家恐怕要強制放假,當然還有很多做法,整頓工廠或是教育訓練,年節前很重要,幾十年來從沒發生過的事情,還是要面對,幹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一群人圍繞在桌子旁邊好像希望中間會有個精靈突然冒出來給個答案,生產線上人心惶惶,謠言就像狼煙一下就傳開整個工廠,大家都在問:「我們還要來嗎?」
台灣人權促進會的TAHR PAS冬季號:企業與人權專輯。本次內容著重就是放在企業,企業,做為企業我們真的很難去取捨工人權益以及追求最大利益,往往工廠(代工廠)只能配合符合外國品牌企業檢查和政府最低薪資的要求,因為工廠如何去從,到底做到多少才會可以,這條界線模糊到已經純粹自由心證。你多了到底要多到哪,對於員工來說當然是越多越好,很多時候連員工來說也不知道,就跟你我一樣,老闆假如突然把你找來問你應該要多少錢聘你,你也很難有個確切數字,我猜多數人都會回答:我得跟我的家人討論一下。在沒有明確比較跟參考下,相信員工也很猶豫到底應該要報多少錢才可以在不被老闆討厭跟多賺一點錢之間生存,所以說每個角色都是衝突的。
老闆花錢當然就是要投資希望獲得投資獲利,有網友在網路上回答我說:賺錢跟撈過界是兩種邏輯。但界線到底在哪裡呢?這是企業的問題,我認識的幾個代工廠老闆都說,我到最後是配合政府政策的,公權力的最低底線。
為什麼企業發展CSR(企業社會責任)或是今天有社會企業,全都回到因為消費者在意,90年代的反血汗工廠的活動中展開對於商業人權的重視,企業老實說才不會去翻閱聯合國商業人權架構,這我敢保證,而是被逼著要符合某些條件才能接到單或繼續生產。我當然不是說企業一定是很冷酷的,中小企業的方式更重視人情與利益的加權關係,通常不會完全的毫無人性的剝削,都是在溝通中改善各種情況,工會概念不發達勞資衝突只能透過幹部協助處理,但我也遇過勞工抗議為何不加班,他想要加更多班來賺取更多加班費,在排除掉擔心被人攻擊利用員工對於權益無知占便宜,老闆也需要考量有沒有必要為了趕貨給買家又出更多的加班費(以中國勞動法來說加班費是150%計算),責任的底線到底在哪?(最常聽到:大家是出來賺錢不是來交朋友的)
為什麼以前大家都愛罵政府就是有這個原因,白癡才會一天到晚說什麼小政府的自由貿易市場,因為他要你少管他,10多年前的中國就是這樣,最自由經濟的市場,沒有法律的出台,反正你要法律你吃個飯就有一條法律保護你這個公司,基本上就黏著企業,不過隨著經濟發展的成熟,中國出台二免三減半的政策,為了招商就可以連稅暫時都先不收。公部門本該扮演企業發展和環保人權之間的平衡角色,平衡兩方立場的差距不斷拉扯界線取得共識,至今我仍認為公部門的態度就能決定事情該怎麼發展。
回歸到無薪假,到底要怎麼辦?是否關廠休息呢?深怕技術人才流失,又怕找大家來上班大家沒事情做,沒事情做,我真心沒想過一家企業可以沒事情做,老闆的角度跟員工的福利拉扯是一件很矛盾的事,看到你花錢請員工來公司上網看電影甚至生產線沒東西可以生產,令我不解的是,當大家討論到責任時,有想過老闆投資公司需耗甚至倒閉大家鳥獸散後是誰要承擔更多的債務?當然簡單的就可以說那是老闆沒本事,有本事請大家回家休息等候有單上門又要冒著員工離職或是企業成本不負責外包的罵名,深深感受到沒有最好的決策,只有相對合理的決策、更好的決策。
在沉默的會議室中大家只好深情款款的看著負責聯絡老闆的特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