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ited:http://www.319.com.tw/ |
又是安靜的一天,如同任何一天。我騎著單車經過一大片層次高低不同的高梁田,秋天的風把那紋理梳理的更清楚,像我們高中時代硬要理髮師在頭上打上許多層次那樣,任由9月的風吹散彆的痛苦的暑氣。
這是我在烈嶼的第10個月,我不是第一個來到金門外島的,在我之前可以百萬學長在這邊苦過、笑過、悶到發慌。烈嶼本身資源不多,這當然是我個人狹隘的偏見,天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只好把頭腦發展到文化上面,但烈嶼其實並沒有太多跟金門差別的部份,因此常常會被人遺忘也不怎麼意外。在這樣的一個150公里平方的小島,想必可以常常吃到超新鮮的海鮮,這是家人最常問的,但是在這邊,最奇怪的也莫過於此,只能在僅存的少數辦桌餐館吃到些不怎麼新鮮的漁貨,唯一新鮮又貼近海洋的是「蚵」。大大片的蚵田就散慢在島嶼的西、北方的潮間帶,如果到海邊晃晃可以看見蚵農走在自己專屬的蚵路,蚵路就是利用麻袋裝著殼,長期採踏下了就變成了一條條堅固耐用的道路,方便蚵農採收,算環保先驅吧。當然,不是當地人不捕魚,應該說已經沒有這個習慣,根據烈嶼當地耆老的口述史來看,海岸線在國軍撤守的時候就一同失去了,捕魚是件很冒險的事情,同時海邊常常有許多的地雷,地雷多到常常整個班的阿兵哥自己就先報銷掉了。
我比起多數在島上的弟兄更常在路上騎單車,一開始是為了打發時間不想窩在網咖裡面,一方面是弟兄三三兩兩相約就走了,每次跟不同人出去,就想說今天該去探索哪,曾經還發願想要走完整個島的廟宇,但真的太多廟了,默默就放棄了。不過我得說整體阿兵哥騎車的比例真的偏低,因為通常計程車就可以50元在島上到處溜搭。從地圖來看,其實這邊都是以家族為主的聚落,在房子上都可以看到寫著XX衍派,一開始會以為這是不是武術館,後來某次爆胎修理時在機車行老闆解說下才驚訝明白這是跟日本人一樣的家族標識,這是用來加強並凝聚宗族的習俗,通常同一個聚落都會是同一個衍派。可惜的是烈嶼沒有向金門一樣擁有驚人的建築群,根據我找的資料來看,其實過去是有的,但是在國軍撤退時就因為沒有材料建碉堡等等的防禦措施,就地直接拆毀許多宗廟和民宅,許多家連門都被拆光光,好的房子也被軍官佔領,非常可惜。
正如許多文化意外被保留,有某次機緣下有金門籍的長官邀請我們去他的祖厝裡面欣賞他的藏酒時,看到廳堂中會懸掛非常大的燈籠,就像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樣,這種子婿燈也是閩南文化中很重要的特色,在鹿港也可以看見,當地人家會在聽堂中懸掛,通常有多少兄弟結婚就掛幾對,因為閩南話中「燈」和「丁」相同,象徵子孫綿延;這麼回想起來,有次洽公在路上騎單車時,看到當地人結婚也會在新娘車外面掛上燈籠一併帶走,同時把鞭炮灑滿整個馬路,活生生差點沒被炸死。從些小細節可以看見金門對於習俗仍然很在乎,春節的時候在和當地婆婆媽媽茶敘的場合,聽見他們在談論金門的拜拜習俗多到常造成他們壓力,甚至有金門女生想嫁給台灣人就是為了想逃避這種繁瑣的拜拜習俗,小小的金門地區(大小金),就有170座宗祠分布在98個聚落,由此可見宗族力量在此的強大約束力。
當然在烈嶼還是有些地方人士不段花時間紀錄烈嶼,其中以退休的洪老師所寫的烈嶼映像最為推荐,洪老師花了大量的精神在拍攝當地的變化,以前保留大量過去的史料,重要還有當地法案的推動過程,這當然超越我們這些流動的外地人可以參予的,國軍每年敦親睦鄰給了這麼多錢給當地,過年過節派人參加當地活動甚至表演,駐軍這些年好像怎麼看就是當地的鄉公所最氣派,可以說是這個鄉下的一盞明燈。
![]() |
cited:http://taconet.pixnet.net/blog |
若要我回憶這個島,就是這些片段,扣除掉莫名奇妙的軍人生活,最有趣的卻是這些當地的奇聞軼事,外島當兵假如又不打電動,真的就需要強大的好奇心來使自己快樂一些,探索無人的海灘,撿貝殼、寫信給遠方的人、吹吹風。
長官都會和新兵說,這個地方就是個鳥地方,「特別多鳥的地方」他快速補充。300多種飛鳥會再不同季節快速通過,種類多到你有時候叫都叫不出來,我還記得去年冬天時候,我們到湖邊賞鳥,大家一伙人老叫不出個所以然,「快看....大鳥、大鳥」「黃色頭的那隻好怪唷」,大家又回到小朋友的那種說話方式,用些支離破碎的形容來嘗試說出自己看見的東西,邊取笑對方,在嬉鬧中時間就這樣過的特別快,常常鳥兒也在覓食完又把我們丟下,留下無趣的夏天和無止盡的操演;如今我們也像那些飛鳥對於溫暖有著前所未有的渴望,插上翅膀向遠方飛去,飛去。
每個要離開的學長都會和學弟說:「不要忌妒啦,時間是公平的」。當下怎麼聽都會不爽,外島承載了這麼多壓抑的苦澀青春,我們都會開玩笑的跟新來的講:「怪誰,怪就怪你那隻爛手吧。」,但那些就像一碗金門道地的廣東粥,把米用鏟勺柔道糊進那大骨湯中,直到成了不見米粒的乳白粥糜,終於再起鍋時再打入蛋花如雲,最後竟成就那內化後微甜的味道,奢侈而不浮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