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Q 雜誌10月號推出一個口號叫 UP Your Life, 研究了一下,GQ品牌效應已經讓他們成立了所謂的俱樂部招收會員,透過一連串精緻的"風格男人進階班"來細緻化會員成為都會男人。
去年底成立的GQ up Club,想當然爾,我還沒成為一個社會中間收入分子之前很難加入所謂這樣的俱樂部,俱樂部的核心精神大剌剌的寫著「品味人生」,品味,真有趣的辭。
會員獨享的達利夜,夜晚有專人導覽學會品味展覽,安排攝影教學請到著名攝影師來上課,甚至是花了不少雜誌篇幅教你分辨乳若刀的類別;很久以前我認識一個的學長,每個周間晚上要搭一個多小時的車子去一個小不隆冬的教室跟幾個人湊在一起跟老師學會品味生活,日常禮儀和說話藝術,當時的我認為這是非常荒謬,品味何以學得,品味不是一種外在的形式,而是內在散發的一股氣,但我錯了。
外在形式確實是重要的,非但重要還往往區分彼此,我們用所謂的造型我們來說這人的鞋子非場典雅,西裝外套口袋中折了一個小小的手帕;他聽的音樂非常有品味,巴赫的旋律透過納金斯燈泡音響完整被透析,我們用這些形式來展現品味。
我們最常聽到台灣有一些人會說,你看看大陸人,全身上下都是名牌可是整個味道都不對了,非常沒有品味。那到底什麼是品味?
名人站出來說很討厭這一波的品味學習潮,甚至認為品味是無法被習得,所以出現了開跑車買路邊攤這種違和感十足的畫面,但再想想這句話,跑車跟路邊攤,到底是什麼出狀況了?
品味應該是一種生活的主張,學習品味的價值在於哪裡?當中產階級崛起的歐洲,大量的商人開始模仿起上層貴族的生活型態,這就是一種學習,你可以看到鐵達尼號裡面,女主角的媽媽會鄙視的看著那一夕致富的土財主,看他拙劣的模仿起自身的動作,為何?因為當學習某種品味的同時,彷彿自己就可以擠身到那個階級,起碼產生一種幻覺。
時尚不也是如此的一種效應嗎?Hollywood明星背過的包包、美國大學流行的TOMS(湯姆鞋)、還是美國學生人人背的Jansport背包,我們到底有看透這後面的東西嗎?
是階級的再複製,但當你明白之後就會比較釋懷,看到GQ up club參與者的回饋,上面寫道:
看展前的Warm up party氣氛很舒服...品嘗幾口白蘭地,讓人處在一種放鬆的氛圍狀態,愉悅的心情...真的很愜意。
有時候聽到一些高中小朋友說他們要去星巴克,或是他們想要去一些展覽,問他為什麼,他們的回答是:氣氛。
現在人很喜歡用一些很不精確的辭,老闆可能會說你可以把這個東西設計得比較時尚一點嗎?貴氣一點,比較高級一點,空間變得有氣氛一點,大家都有很主觀的詮釋,我有這麼一個朋友他們家的裝潢是很典雅的,典雅是如何呢?完全是巴洛克風格的家具,非常的沉重,彷彿我們可以看到歐洲皇宮內那種風格,凡事講求位置的擺放,一進到家裡連人都變成一種裝飾品;我也到過另外一個朋友家則是非常的隨興,走的是嬉皮風格,甩掉中產階級那種什麼都要擺設到位,隨興中的簡樸感也製造出一種刻意的隨便。
在BOBO族這一本書作者David Brooks就提到上層階級開始刻意模仿嬉皮的那種浪蕩跟不禁意,吃有機蔬果,買一些植栽開始整理花圃好像這些事情跟你有了關係,我要說的是這些都是一種動態,品味不一定是下層在學習上層,他是隨時在流動的,所以看見時尚開始向次文化學習,融合,19世紀的刺青在過去只有在囚犯身上才會出現,開始漸漸的我們看到他如今可以變成藝術的表現方法,時不時一個名人身上又多一個刺青。
很多人在爭論品味為何物,這是一個討論不完的話題,不乏一堆人甚至學術論文都在討論,但是當我們在這樣的符碼製造過程,所謂學習藝術、周末三五好友在家裡品酒、社友相約看瓷器展,要了解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品味不是渾然天成,不是誰天生比較有氣質,品味都是培訓出來的,很多人會忘記,甚至忽略,於是就會出現歧視,甚至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但自己也是無形中不斷模仿別人生活風格,尤其在台灣不段複製西方生活的那批人。
所以了解自己想要的主張才能真正釋懷,到底自己要展示出來的是什麼,要學會摸索,自己個人風格就會展現,別陷入迷思,最終變成那偏激的一環,不停追求那究極的品味,不斷確認自己在最前端,顧人怨和累死的最終還是自己。
所以在問問自己,什麼是氣氛?
去年底成立的GQ up Club,想當然爾,我還沒成為一個社會中間收入分子之前很難加入所謂這樣的俱樂部,俱樂部的核心精神大剌剌的寫著「品味人生」,品味,真有趣的辭。
會員獨享的達利夜,夜晚有專人導覽學會品味展覽,安排攝影教學請到著名攝影師來上課,甚至是花了不少雜誌篇幅教你分辨乳若刀的類別;很久以前我認識一個的學長,每個周間晚上要搭一個多小時的車子去一個小不隆冬的教室跟幾個人湊在一起跟老師學會品味生活,日常禮儀和說話藝術,當時的我認為這是非常荒謬,品味何以學得,品味不是一種外在的形式,而是內在散發的一股氣,但我錯了。
外在形式確實是重要的,非但重要還往往區分彼此,我們用所謂的造型我們來說這人的鞋子非場典雅,西裝外套口袋中折了一個小小的手帕;他聽的音樂非常有品味,巴赫的旋律透過納金斯燈泡音響完整被透析,我們用這些形式來展現品味。
我們最常聽到台灣有一些人會說,你看看大陸人,全身上下都是名牌可是整個味道都不對了,非常沒有品味。那到底什麼是品味?
名人站出來說很討厭這一波的品味學習潮,甚至認為品味是無法被習得,所以出現了開跑車買路邊攤這種違和感十足的畫面,但再想想這句話,跑車跟路邊攤,到底是什麼出狀況了?
品味應該是一種生活的主張,學習品味的價值在於哪裡?當中產階級崛起的歐洲,大量的商人開始模仿起上層貴族的生活型態,這就是一種學習,你可以看到鐵達尼號裡面,女主角的媽媽會鄙視的看著那一夕致富的土財主,看他拙劣的模仿起自身的動作,為何?因為當學習某種品味的同時,彷彿自己就可以擠身到那個階級,起碼產生一種幻覺。
時尚不也是如此的一種效應嗎?Hollywood明星背過的包包、美國大學流行的TOMS(湯姆鞋)、還是美國學生人人背的Jansport背包,我們到底有看透這後面的東西嗎?
是階級的再複製,但當你明白之後就會比較釋懷,看到GQ up club參與者的回饋,上面寫道:
看展前的Warm up party氣氛很舒服...品嘗幾口白蘭地,讓人處在一種放鬆的氛圍狀態,愉悅的心情...真的很愜意。
有時候聽到一些高中小朋友說他們要去星巴克,或是他們想要去一些展覽,問他為什麼,他們的回答是:氣氛。
現在人很喜歡用一些很不精確的辭,老闆可能會說你可以把這個東西設計得比較時尚一點嗎?貴氣一點,比較高級一點,空間變得有氣氛一點,大家都有很主觀的詮釋,我有這麼一個朋友他們家的裝潢是很典雅的,典雅是如何呢?完全是巴洛克風格的家具,非常的沉重,彷彿我們可以看到歐洲皇宮內那種風格,凡事講求位置的擺放,一進到家裡連人都變成一種裝飾品;我也到過另外一個朋友家則是非常的隨興,走的是嬉皮風格,甩掉中產階級那種什麼都要擺設到位,隨興中的簡樸感也製造出一種刻意的隨便。
在BOBO族這一本書作者David Brooks就提到上層階級開始刻意模仿嬉皮的那種浪蕩跟不禁意,吃有機蔬果,買一些植栽開始整理花圃好像這些事情跟你有了關係,我要說的是這些都是一種動態,品味不一定是下層在學習上層,他是隨時在流動的,所以看見時尚開始向次文化學習,融合,19世紀的刺青在過去只有在囚犯身上才會出現,開始漸漸的我們看到他如今可以變成藝術的表現方法,時不時一個名人身上又多一個刺青。
很多人在爭論品味為何物,這是一個討論不完的話題,不乏一堆人甚至學術論文都在討論,但是當我們在這樣的符碼製造過程,所謂學習藝術、周末三五好友在家裡品酒、社友相約看瓷器展,要了解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品味不是渾然天成,不是誰天生比較有氣質,品味都是培訓出來的,很多人會忘記,甚至忽略,於是就會出現歧視,甚至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但自己也是無形中不斷模仿別人生活風格,尤其在台灣不段複製西方生活的那批人。
所以了解自己想要的主張才能真正釋懷,到底自己要展示出來的是什麼,要學會摸索,自己個人風格就會展現,別陷入迷思,最終變成那偏激的一環,不停追求那究極的品味,不斷確認自己在最前端,顧人怨和累死的最終還是自己。
所以在問問自己,什麼是氣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