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是一個明清時代的一個聚落,在北京郊外大概要搭車兩到三小時,這個聚落為什麼會突然這麼有名呢?我猜大多還要歸功於那些在這取景的導演,最知名的電影就是前幾年很夯的投名狀。



地鐵站做到蘋果園站,出來找829公車,傳說中的929公車已經沒有開了,原因是因為爨村所在的村委會決定要更改公車路線,到廟堂站一定要下車換車,不然大家會直接進到這個村子沒有對外圍的村政府做出經濟效應,所以現在下車的地點已經拓展出一整條熱鬧的市場跟美食街。


一下車你會被一堆大叔拉著走,最好是保持沉默,因為這邊競爭超級激烈,大家的私車都想做這筆生意,所以短短幾公里的路他們會從20元喊到最後我們五個人才總共5元的車資。當下他們吵架吵到有人喊出一個人五毛的車費,為什麼這麼便宜就是因為等等在路上他會停在路邊,一個人進村子學生票是要酌收20元or25元給政府的,而我們搭私車進村莊,可以不用繳錢,相對司機會跟大家收一人20的門票費自己吞掉,對於我們自己沒差,所以就乖乖繳費吧,重點是車資是喊爽的,他會說車資不跟大家算,回程需要可以搭他的車,給你一張名片,重點來了,其實村莊每天早上跟下午都有接駁車把你接到山下只要一人4塊錢,所以自己決定吧,看要哪一種交通工具。




其實村子裏面有什麼特別,是大家很想要吃得農村菜嗎?對了,現在北京很多人有錢啦,在城市裡長大的小孩特別多,或是在水泥森林裡面工作的上班白領們也多了,開始注重休閒,這種跑去鄉下玩一下住一晚的遊客越來越多了,所以有一種口號就是,小資幫小農,有錢人讓農村有了轉型,農村給城裡面的人一種鄉下的親切感,在這邊不只是來吃吃農家菜(山中的價錢也不便宜)但是最重要是環境跟這邊的人,基本上在爨底下村的居民並沒有因為開發觀光而變的勢利眼,起碼不像北京城裡面遇到的人,他們就像台灣許多鄉下的阿公阿嬤一樣,想住就來住,不住也看看的那種。



很多人都是為了這個爨字來這個村莊的,你幸運的話會看見超多帶著你這輩子看過最長的鏡頭對著這個字拍個不停,然後他們就會爬到對面山上從上面拍攝我用手機拍出的第二張照片,當然我相信他們一定都會拍得比我好一百萬倍,但是我只是大略想要跟各位介紹這個小村莊。

我們來之前朋友擔心我們沒訂房會不會沒有地方睡,這問題很好,基本上這邊家家戶戶都是改成了民宿,一晚大概都在50塊上下除非你像要很高級的旅館那種,這邊也是有些有錢人改裝成那樣,一晚要上百塊錢(我這篇的匯率都是人民幣)。

解決了吃跟住,喔對了,吃就隨便找一家順眼的吃就好了,基本上農家菜就跟家常菜一樣,簡單的一些蔬菜,烤個餅或是配上這邊特別的紅豆飯就好了,一道菜約30-60元,要大吃羊肉跟魚的就更貴;這個村子大概花你一小時之內逛完,旁邊有個廟,難得是不收錢的,可以上去登高望遠,對面的山頭也可以上去拍拍照片,再來你就可以往旁邊的一線天去拍照,走路到裡面的景點,也沒什麼太有趣的,但是爬爬山呼吸北京難得的新鮮空氣,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很多北京來的遊客通常把這個村莊當成通往裡面下一個走路到不了的景點的一個休息站,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學生來說,就當成兩天一夜的好所在。


中國現在遇到城鄉二元化的問題,在爨底下村的例子算是好一點,多數的鄉村並沒有這麼幸運,農村跟城市的人兩邊落差甚大,而城市收入遠遠高於周邊的農村,農村剩餘的人口無法有效的轉化,現在想要透過城市順道把農村發展起來其實會遇到一個問題,農村不是每個都可以順利轉型,因為在中國農業還是主要群體,不可能大家都來搞旅遊業,其實政府都是知道這些問題的,但是很多時候無法去大規模改變,像竄村一樣每到周末必定有大量觀光客湧入,甚至有些農村已經停止種田,這種矛盾促使農村有很多流動人口到不同地方打工,所謂的農民工,這其實也不是新聞了。


但是我在這邊想要提出一個我發現的新有趣現象,就是很多城市的人想默默地轉戶口,有城市戶口可以讓小孩在城市就業跟念書,這是一個優勢,但是現在很多公務人員偷偷的想把自己的戶口轉為農業戶口,因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大家都想買塊地,這是很有趣的,城市外面有一堆人想要買到城市戶口在大城市買房,但城市裡面有一些人已經有房了,現在只想在郊外買塊地,不管是要炒地皮還是自己未來可以居住,還比較吃香,因為現在很多開發商會去鄉村裡面收購地,而你可以因著你有一塊地而大發財,或是分到他們未來的股份等等,在台灣的我們其實相對來說並沒有受到戶口的影響這麼大,除了結婚繳稅跟當兵,戶口並沒有為我們帶來太多的障礙跟改變,中國的戶口問題是一個很特別的案例,吸引著無數的社會學家還有經濟學家來到這塊土地上做研究,因為中國的戶口制度是非常獨特的,加上國外已經沒有什麼太多新議題可以做了,改天我可以花一個篇幅談談上學跟戶口,這又是一個精彩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