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ited:http://www.someecards.com |
從過去人人強調隱私到今天大家都在網路世界暴露著自己所做跟所想,甚至變成了一種表演。
當然跟人獵奇是有關係的,tweet something,現在大概已經有多到爆炸的資料庫顯示網路社群的重要跟自我展演的發展,有鑑於我無聊的小島人生,我意外中連結到一個詩人,Sylvia Plath。
當然我在這邊並無意提及Plath的刻苦的婚姻,或艱困的寫作過程;而是她選擇在作品中展演自我的告白風格,在讀者面前暴露自我,邀請讀者分享他們尋找身份的過程,目睹他們戲劇化的日常生活經驗,加入他們的夢和意識流,瞭解他們與朋友和情人的關係。我們今天會在臉書(甚至是其他社群網站)上面發散不同的狀態,當然不可否認這是一潮流,無止盡的展示你的人生,但往往更多人士有目的的展演,形象的再朔造。
最近在8月份的經濟學人的文章裡面就提到,臉書做為交流的目的,但隨及附加的是加強了人們的嫉妒心、社交壓迫感、孤獨感和沮喪。我們看見別人都可以出國打卡、到高級餐廳用餐、參予各項有趣的活動(包含了當紅路跑!!),相對看看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的現況不甚滿意。
現在可以發現美女不管會不會游泳就一定來一張在海邊拿著衝浪板,不管喜不喜歡咖啡也要拿一杯星巴克拍張Oh yeah買一送一的戰利品,不論在哪相片裡永遠的勝利式開心到不行的一號笑容。
立報在兩年前的文章就有評論到這類的社交模式,社群網站的成立後,人與人之間產生了相互的「觀看」與「被觀看」關係。在這樣的互動關係中,我們似乎唯有透過大量的自我暴露,才得以被他人了解;也唯有經由密集的觀看與回覆,才得以讓穩固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我們在自我形象建立的時候,我個人覺得還是要顧及現實生活的真實性,否則會被朋友認定為太矯揉造作,我們都需要被認可,但矯枉過正可能最後弄得自己什麼都不是。
就如經濟學人這次文章標題直接下了:Facebook is bad for you, get a lif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