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opelessromantic-belle@tumblr |
The true life is absent.We are not in the world.
-19世紀法國詩人韓/藍波〈Arthur Rimbaud〉
生活在他處,這件事情老實說在很多高知識份子的世界裡面是不陌生的,知名作家米蘭昆德拉,以此為書名,書的內容我就不贅述,多數人討論到這個經典中的經典的名句時,很多人都奉此為旅遊的圭臬,崇拜著。
旅行的價值是有有爭辯之處,不論是站在「我討厭旅行,我恨探險家。」的李維史陀派,還是「沒關係,在路上就是生活。」的Jack Kerouac,都有他們的信仰者,但是回歸到生活在他處這件事情,到底是什麼意思?
Rimbaud這個人老實說我卻是在大學法語詩歌的課堂中聽到一個詩人老師的分享才知道這個人的,17歲的天才詩人,起碼他是這樣被稱頌的;流浪的靈魂,他的詩簡單來說就是充滿著生命力,雖然有時19世紀的詩艱澀難懂,我們都有些時刻會拿起一些所謂的經典,但往往打開卻發現難以下嚥,經驗中我發現時常我們只是缺乏註解,另外是語言的節奏感,往往很難透過翻譯被詮釋。當然相信我,我不是要來討論嚴肅的純文學,我可沒有這種功力,也不想淪為東抄西抄的部落客。
若談到Rimbaud這個人,可能啟發我的是,詩人年輕時到處流浪的勇氣,甚至在出完詩集後人其扶搖直上之際,便到了非洲去當了個工頭並因病死在那,正在高峰殞落的靈魂總是如同櫻花般凋謝,最令人回味。
拋下了一個巨大的遺憾,離開我們的Rimbaud正如所有的詩人,沒有強加解釋,而是詩意般的丟了個模糊的句子,不負責任的走了,留下各方辯論的人馬,強辯著。什麼是生活在他處?我們多數人並沒有陷入戰爭的恐懼如同米蘭昆德拉比下的主角一般,甚是並不是浮華而空虛,但是對於生活我們都正在追求理想的生活,那何謂理想?可能是某種無可救藥的天真感,總不滿足於平庸的現在,我猜這是出自於對於生活、理想、愛情的熱情渴望與信念吧,週遭的生活總是如此的平庸級死寂,於是投射在「他方」給的一種希望,一種不一樣的可能性,那種不滿足於現狀,彷彿只有在別處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的感覺。
當然在過度消費「流浪」的今天,不敢濫用這個字眼,而我覺得離開現有的環境就是一種抵抗,一種自己想要抵抗主流體制的方式,當然要去哪裡我也不知道,在on the road這本書中強調的應該就是這樣的感覺,我的他處就不是現實,不是刻意的反叛,而是追求一種可能性,正如書中主角說的:『終其一生,你都可以不照他人的期許過活……任何人無法干涉你,讓自己的人生不受干預阻撓地順其流衍,它成為你自己的道路,這樣的道路就是生命……任何人以任何方式都能踏上任何路,聖人之路、瘋子之路、彩虹之路、自己的路……任何路,任何人,任何方式……』
所以問了,他方是什麼?何謂「美好生活」?難道是每個冬天去滑雪,每個假期來一場大冒險,生兒育女,還是永無止盡的派對?我認為他處是種遙不可及的地方,既然如此我們更有種超現實的想像,好像有種可以離開過度熟悉環境的衝動,成為某個人;當然也有可能事實上我們自己的生活也成為某些人的他處,於是我們生活中永遠沒辦法到達那個他處的異境,因為他處永遠都會在那個我們不在的地方:因為生活在他方。
此篇獻給Ying 和那些嘗試做自己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