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Detachment


最近看了這部片,去年其實在2011的金馬影展就有了,台灣翻譯作人間師格真的很好,完全表現這個電影的核心;中國翻譯為「超脫」,我覺得不只是美國的公立學校有這些問題,其實台灣許多學校老師也面臨到這件事情,教育制度官僚的行政體系、學校中對立的師生關係卻沒發現缺席的永遠是家長們,某程度來說社會已經默許把教育切割成為學校的責任。


有老師曾經因為告誡小三學生作弊被老師叫來告誡,學生惱羞成怒大罵老師髒話,老師打給家長後家長還一口咬定老師誣賴自己小孩作弊,要向高層反映老師不適任。只能說老師不是個輕鬆的行業







簡述一下劇情(轉載):

一名有著心理創傷的代課老師Henry,在他幫忙代課期間與學生、同事、親人間所發生的種種故事。
《人間師格》的英文片名《Detachment》意指「分離/分遣」。
分離,是學生對師長的毫不信任與尊重;是師長對學生的無力感;是父親對敏感且持續創作悲慘作品的孩子的不耐煩;在學校的時候不被學生尊重,回家時又被家人忽視的老師;流浪雛妓在巴士上公然性交易卻沒有人出面阻止;是女老師撞見女學生和男老師同處一室,馬上心生疑慮的負面情緒;是丈夫與妻子縱使擁有豪宅,卻老早失了熱情,失了溝通的慾望.....。
《人間師格》不是一部春風化雨式的教師電影,它關注的題材是人。在這部影片中,需要被救贖的人不再只是貧苦地區的學生,而是每個不被重視又渴望被看見的靈魂低聲嘶吼。
這部片用代課老師的身分(代課時間短暫,故不需投入太多的感情、不會有太多的情感糾葛),暗示社會充滿著衝突、憤怒、仇恨,人們因為世界醜陋、因為無力為環境做出改變,而選擇消極面對問題,最後學會冷漠與逃避、學會視而不見與保持距離,終導致人際關係的崩毀與失序。

世界很黑暗,有各種不能我們無能為力的事情,我們可以選擇沉默,甚至是認同。我們常常會相信一些明明是錯誤的事情,例如我們被告知你必須要美麗才能得到快樂、你需要消費得到幸福、男人開女人玩笑是沒關係的。這些老師們選擇留下來,在一個很爛的學校裡面,每天都有著自己要處理的問題,可是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它在夜晚時帶回家,隔天又把它帶出門這種窘境。影片到最後不只是強調這整個無奈,但似乎也給了一絲絲希望,在男主角和他所照顧的雛妓相擁的那瞬間,好像美好是可以隨時被喚回的可能也讓觀影的我們可以稍稍心情緩解。









中間有一些台詞我覺得很值得思考,當劉玉玲所飾演的輔導員崩潰時,對著擺爛的學生大吼:


It's so easy to be careless, but it takes course and courage to take cares.
一个人可以輕易的學會不在乎,但試著去在乎卻是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勇氣。

學生的眼睛露出一絲對於自己未來未知的恐懼但隨之而來是未了找台階的回應:fuck you 並且甩門離去,事實就是有更多多人在徬徨時選擇的是放棄。

好像為什麼一開始Henry進去班級教書大家根本不想跩他,到後面當他提到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當你要教他們文學時你要怎麼讓他們相信你有些有意義的東西可以和他們分享,在談到「1984」時他提到為什麼閱讀有重要性。

 This is a marketing holocaust, 24 hours a day, for the rest of our lives, the power that be a hard work,dumbing us.So, to defend ourselves,and figting against the stimulating of this dumbs into our thought processors, we must learn to read to stimulate our imagination, to cultivate our own consciousness, our own belief systems. We all these skills to defend, to preserve, our minds.


為了防止廣告市場化的一天到晚洗腦,我們必須閱讀,閱讀可以刺激我們的想像力去培養我們自我的意識,我們自己的信仰系統,我們才有能量去和世界戰鬥以至於保存我們的思考能力。




這讓我對閱讀多了一分重要性的了解,除了是有趣的故事更重要是去保存我們自己的思考,今天在聽到台灣著名音樂人張鐵志先生的分享,我發現我們本來就有很多手段去做一些我們相信的事情,但那之前你必須先保有自己的思辨能力去判斷你面對的一切事物。


當然這部電影讓我對老師這個職業更佩服,老師不應該神聖化,但是現在許多人連基本尊重都沒有,老師似乎失去靈魂如機器般的存在,只是工具性,太純粹的可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