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於山西-黃土高原上的窯洞
我還記得爸爸在我來北京之前特別跟我叮嚀,聽說去北京交換的學生都玩瘋了,自己要抓好自己的本分好好念書。
這在我北京每次出去的時候都會像被靜電突然掉到一樣抽了一下,不過也就過去了。
來北京很多交換的學生你會發現他們都特別愛三五成群約一約出去玩,跑到不同省份,好像都沒在念書一樣。在開學的時候,接待我的老師笑笑的說:「你/妳們來這邊,多出去走走,去體驗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因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所以基本上這邊老師的態度都是鼓勵你出去走走的,當然港澳台協會也會組織一些行程帶大家出去走走。但是上課這件事情我能說,像是我的學校是不能選外系的專業課程,只能選全校通識跟本科的專業,但是由於我是大四的,基本上我已經不缺學分也不知道要不要去上人家的基礎課程,所以多數課程我都去旁聽。
旁聽,這是我在台灣非常非常少做的一件事情,來這邊學生常常會排了課還去旁聽,我旁聽的課也是一些學校比較嘴砲的老師,很會說的老師,所以我們學校有所謂的四大名嘴,我就去聽了三個,另一個已經退休許久。
為什麼出去走,周末的時候,在地的學生約我去泡圖書館,說我該專心在學術上吧?他有點嚴肅的說。
假如你在學術上面有興趣,建議你來這邊就要挑大師的課,因為這邊大師真的不少,只要有心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對自己有幫助老師,像我的室友就可以找到難能可貴的藏學大師,為了他能去哈佛加了不少分。
我覺得去走,看世界;是一種學習。這是老梗啦,大家都知道,但是追逐名山大川算是一種獵奇吧,來到北京之後,發覺當大家在談:南北方的差異,飲食的差距,所謂的古蹟,其實是散布在中國各地,會聚在北京的是人也有食物,但是假如我們都只有待在北京,那我們的世界就太小,沒錯,我是在為自己和那些常常出去玩的交換生說說話,不是耍闊。
當我跟民工一起坐在狹窄的硬座時,你能去觀察他們的生活型態,當你選擇去看,去記錄,去留意一些很容易被忽略的細節。當我住在青年旅社遇到其他中國旅客時,又是另外一種學習,因為他們也在學習,學習者最容易也最願意和學習者分享;當我站在黃土高原上時,走進一所窯洞民居時,我終於明白從前所學為何,到底我們學過的東西不是虛構更不是過往白雲般的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吃到好吃的食物終於明白什麼是:「一箸入口,三春不忘」,看到懸空寺旁,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先生留下了,『天下巨觀』四個大字時,我回頭又瞄了一眼對面山頭的懸空寺,又一次的驚嘆。這些我相信網路上都可以查的到許多資訊甚至是像我一樣不著邊際的遊記,但自己親自去時又會有不同的想像,我相信我是追逐不完這些名勝風景,但是在每次旅程,我喜歡一件事情,除了拍照是去寧靜的凝視眼前的東西。
英文叫做:The notion of stillness
去思考,單純的讚嘆跟有時候我甚至喜歡在旅行中帶本書,或是看了些文章,啟發自己,尤其是一本詩集;其實很多人就會為了旅行而旅行,好像是一件潮到濕透的事情。徒勞的到處走,走馬看花比賽踏過的足跡,太多人想當徐霞客,又有多少人能當徐霞客呢?於是我開始學著思考,學著開眼,學著學會學習。
所以交換學生許多人會去旁聽,會去旅行,會去吃很多沒吃過的東西。交換的意義不正就是要去碰觸,去衝撞,這才會有自己的沉澱,是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